全球石油市場 進入“新常態”
——本輪油價波動的原因及其影響(上)
第一財經研究院
[通常,對于石油進口國而言,油價下跌有利于降低生產成本,拉動經濟的增長。但這輪油價下跌到目前為止對世界經濟的拉動效果并不明顯,卻可能加劇世界經濟復蘇的困境。]
一、概述:此輪暴跌政經影響深遠
國際原油價格最近幾年一直波動較大。自2008年經濟危機從7月高點跌落后,三年內重新回到100美元以上。而在2014年6月突然開始大幅快速下跌,不到1年半的時間內,從108美元/桶跌破30美元/桶,創下12年新低。
不同以往,地緣政治的緊張沖突也未能扭轉此次油價大跌的頹勢。過去兩年IS(伊斯蘭國)威脅持續擴大,敘利亞內戰不斷發酵,烏克蘭危機僵持不決,2016年初沙特和伊朗發生外交、暴力沖突直至斷交,都沒能改變油價的持續跌勢。
而為了維持本國的市場配額,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成員國在是否減產問題上也缺乏合作意愿,使得達成減產協議的希望非常渺茫。在“競爭性增產”的惡性循環下,全球原油庫存已升至10年來的最高水平。
回顧歷史上的石油危機可以發現,石油不僅是國家實力的象征,也是地區危機和局部戰爭的源頭,油價的漲幅更與地緣政治風險息息相關。
1973年,阿以沖突致使阿拉伯國家對支持以色列的美國等西方國家進行石油制裁。OPEC的10個成員國宣布對輸往美國的石油實行禁運,并將基準原油價格從3美元/桶提高到12美元/桶,最終導致了第一次石油危機。西方國家隨之建立國際能源署(IEA)通過協調消費市場和建立應急石油儲備來應對。
1986年,為了重新搶回失去的市場,沙特決定增產石油,造成油價繼續暴跌。整個20世紀80年代,雖然受到兩伊戰爭和海灣戰爭的影響,油價有小幅回升,但由于全球石油產量的持續增加,石油價格處于下降的大趨勢。
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的爆發使得亞洲這一主要石油消費區的石油需求下降,而OPEC此前錯估需求,不僅沒有限產,反而把日產限額從2503萬桶提高到2750萬桶,直接導致了國際油價的大幅下跌。
2001年“9·11”恐怖襲擊重創了國際航空運輸業,美國經濟受到打擊,油價經歷了短暫下跌。但進入2002年后,美國、亞洲經濟穩步增長,石油需求提高,從此石油開啟了黃金時代。
自2003年開始,國際油價以每年平均每桶10美元的漲幅遞增。到2007年,油價年平均值已達到70多美元/桶。2008年上半年,國際原油價格從91美元/桶狂飆至147.27美元/桶,經歷了石油期市有史以來的最高點。然而隨著次貸危機破滅,僅僅幾個月內油價便跌至36美元/桶以下。
本輪油價暴跌有兩個特點。
首先,石油供應過剩是決定因素。由于持續增加的頁巖油產量,美國最終在2015年底解除了長達40年的原油出口禁令。盡管短期內對國際市場的影響有限,但仍帶來更加豐裕的國際石油供應,給其他產油國帶來壓力。此外,聯合國在2015年底發布的《2016年世界經濟形勢與展望》中預測2016年全球經濟增長僅為2.9%,世界經濟整體復蘇乏力。全球原油供應預計將在未來數年內持續處于過剩。
其次,油氣中心出現多元格局。過去幾十年來,OPEC在世界原油市場的份額持續減少,非OPEC國家的石油產量持續增加。頁巖油氣的巨大成功,讓美國在短時間內同時具備對外出口液化天然氣(LNG)和原油的潛力。同期,俄羅斯、加拿大、巴西等國的石油產量也不斷攀升,削弱了一直以來充當世界石油供應主力和油價調節閥的OPEC對全球原油產量的調節能力。
石油是全球貿易金額最大的商品,也是最具有戰略和政治意義的資源。油價持續劇烈下跌必然會對全球經濟、政治帶來深遠的影響。
首先,此次油價下跌到目前為止對世界經濟的拉動效果并不明顯,卻可能加劇世界經濟復蘇的困境。通常,對于石油進口國而言,油價下跌有利于降低生產成本,拉動經濟的增長。根據世界銀行估算,油價每下跌30%,將拉動全球經濟增長0.5%。但油價下跌對產油國的影響卻是負面的。據統計,原油價格每下降10%,這些國家的GDP增速將大幅回落0.8~2.5個百分點,同時還導致原油出口國財政收入下降、貨幣貶值、資本外流,并直接影響持續了幾十年的石油美元體系。
其次,能源地緣政治和能源治理體系受到沖擊。在原油供給過剩的時期,產油國之間形成競爭對立關系,減產成為“零和游戲”。隨著OPEC對原油產量影響減弱,以及產油國之間地緣政治競爭的加劇,各自增產以保持市場份額成為了產油國無奈的選擇,進一步加劇了油價的下跌。同時,油價暴跌已經給一些產油成本高或財政實力薄弱的產油國造成了經濟和財政困難,導致地緣政治風險上升,可能成為引爆地緣政治沖突或是地區性問題的導火索。另一方面,OECD國家也不再是石油需求增加的主要貢獻者,在國際能源治理體系中沒有發言權和代表權的新興國家在過去十年成為推高石油需求的主要動力。
最后,技術進步發揮了更加重要的力量。除了技術進步降低了傳統油氣公司在原油勘探和生產運營環節的成本,提高了效率和競爭力外,高油價刺激的新技術帶來了非常規石油開采技術的突破,增加了大量的非常規石油供應。頁巖油技術革命帶來的快速增長的產量動搖了油價長期以來保持平衡的基礎,也促使石油行業進行更深度的整合?稍偕茉春碗妱悠囷w速發展的技術也將逐步加大對石油需求的替代,從而進一步平抑長期油價的回升。
二、供需變化導致本輪油價暴跌
供需變化導致了此輪油價暴跌。具體包括原油產量持續增長和多元化,以及全球經濟增長放緩導致原油需求增長乏力。
供給方面,原油產量持續增長和多元化。
2004年,由于一系列地緣政治事件的沖擊,加上卡特里娜颶風對墨西哥灣的侵襲,全球石油供應不斷收緊,而以中國為代表的新興經濟體經濟發展迅速,需求上升。國際油價一路飆升,2008年7月11日創下每桶147.27美元的歷史峰值。次貸危機爆發后,世界主要國家經濟放緩甚至陷入衰退,全球石油需求銳減,供應也觸及十年低位。但2009年下半年開始,世界石油供給出現復蘇:OPEC國家總體供給穩定,尤其以美國為代表的非OPEC國家產量增長迅速。
近年來,OPEC石油產量基本保持穩定,總體下降趨勢并不明顯。
在此次石油暴跌中,沙特堅持不減產。這一方面緣于20世紀80年代油價下跌時,沙特單方面減產的慘痛歷史教訓。另一方面,“棄價保市”也是在世界能源市場再平衡的新格局下,沙特面對來自美國、俄羅斯等非OPEC成員國的挑戰所做出的政策決定。此外,OPEC和其他主要產油國在2016年3月“凍產”的最終談判破裂,6月的常規工作會議上也未能取得任何進展。沙特在短期內不太可能采取任何減產的措施。
利比亞產量尚未恢復,波動風險大,主要存在國內政治和安全風險。美國《油氣雜志》預計2015年利比亞的石油產量降幅將超過13%至40.7萬桶/天,不及2011年利比亞內戰前日產高峰期時的1/4。
伊拉克原油產量近年來保持高速增長,客觀上加劇了原油市場供應過剩的局面。根據國際能源署(IEA)的數據,伊拉克2015年的原油日均產出跳增近50萬桶或13%,是全球石油供應增長最快的地區。2015年12月伊拉克原油產量觸及每日413萬桶的紀錄高位,而該國在2016年將繼續推進增產計劃。
隨著其國內經濟形勢的逐漸惡化,委內瑞拉原油產量近年來持續下滑,國際油價跳水又加劇了委內瑞拉的經濟危機:外匯短缺、物資匱乏、貨幣貶值,2015年通脹率高達150%。委內瑞拉國內老化而復雜的油田持續投資不足,石油生產乏力,產量不斷下滑。
伊朗坐擁全球第四位的原油儲量,但由于多年受到經濟制裁,原油產量一直在低位徘徊。2015年7月,伊朗核協議達成,重回國際市場。今年1月歐盟和美國宣布解除對伊朗相關經濟和金融制裁。中石油預測,今年底將增長40萬~100萬桶/日。低成本的伊朗原油將進一步加劇市場供應過剩的局面,抑制油價回升,加劇產油國間的市場競爭。
與此同時,非OPEC國家供給增長顯著。美國頁巖油和加拿大油砂產量的不斷增長,是近年來非OPEC石油供給增長的主要動力。
根據美國能源信息署(EIA)的數據,由于頁巖油開采的爆發性增長,美國石油日產量短短幾年間從2008年的500萬桶上升至2015年的超過900萬桶,增加80%。2015年12月,美國國會宣布解除長達四十年之久的原油出口禁令,美國重新進入原油出口市場。由于技術進步,單井產量提高,美國的原油產量緩慢增加。直到2016年第一季度美國的頁巖油產量才出現下降,持續低油價終于開始影響到美國頁巖油生產商的生產決定。
2010年以來,隨著油砂油開采的增加,加拿大原油產量一直不斷增長。2014年,加拿大原油產量增至427.8萬桶/日,較經濟危機前增長了近35%。但隨著油價下降,2015年加拿大原油產量增速出現了明顯下降。2016年2月EIA發布報告預測,2017年加拿大的原油日產量升至480萬桶,較2015年水平增長7%。
全球最大產油國之一的俄羅斯產量穩中有增。數據顯示,俄羅斯近期原油產量達到了蘇聯解體后的紀錄高位1086萬桶/日。但是隨著烏克蘭危機和油價的持續低迷,俄羅斯經濟的前景并不樂觀,加上歐美對其油氣行業的金融和技術制裁,俄羅斯急需國際資金和技術來幫助其陳舊的石油工業維持和提高產量。
巴西產量有所回升。2007年,巴西在其東南部海域發現了深海巨型鹽下油田,并陸續發現一系列鹽下油田,促進了巴西石油儲量的快速增長。但其趨勢存在不確定性。巴西最大的石油企業,同時也是拉美地區最重要的國有石油公司——巴西石油受石油貪腐案、巴西貨幣雷亞爾對美元大幅貶值等因素影響,負債狀況不斷惡化,已成為全球負債最高的大型石油公司。
需求方面,全球經濟增長放緩導致原油需求增長乏力。
2008年金融危機以后發達國家石油需求量趨于穩定,全球石油需求增長主要來自于新興市場中國家。新興市場石油需求2014年達到4702萬桶/日。
作為石油主要消費國的中國經濟增速下滑和全球范圍內經濟復蘇乏力,加之全球為應對氣候變化發展低碳能源,兩因素共同導致全球石油需求增速在2010年后不斷下降。這從幾個主要需求國的需求變化中可見一斑。
2008年美國爆發次貸違約,引起全面金融危機,石油需求兩年銳減190萬桶/日。此后,美國經濟在大量的經濟穩定和刺激政策中企穩回升,其國內頁巖油產業的繁榮直接帶來國內石油需求,石油需求于2010年實現2%的增長,其后一直保持在1850萬~1910萬桶/日。美國需求穩定還緣于美國主動降低石油消費的努力。美國政府持續提高燃油經濟性標準,十年來美國車用燃油效率提高了9.7%,年均行車公里數下降了8.9%,使用替代燃料的電動車和生物柴油車逐年增長。美國取暖和發電用油也不斷被廉價的天然氣替代。2015年8月公布的《清潔電力計劃》最終方案,要求美國發電企業到2030年溫室氣體排放量在2005年的基礎上減少32%。綜上,美國的石油需求預計將繼續保持平穩增長甚至逐漸小幅下降。
歐盟的石油需求在短期內也很可能繼續下滑。2009年后的五年里,歐洲問題不斷?植酪u擊、日益發酵的難民危機、英國“脫歐”等威脅使得歐盟的經濟和政治形勢越發混亂。此外,歐盟一直是低碳發展的倡導者。2015年,歐盟提出到2030年將其溫室氣體排放量比1990年減少40%的自主貢獻(INDC)目標。
日本的情況亦十分雷同。從20世紀90年代以來,日本的財政狀況持續惡化已達20多年。長期經濟疲弱使得日本石油需求自2000年以來不斷下跌至2014年的430萬桶/日。同時由于資源壓力和氣候變化的威脅,日本對于開發新能源減少石油消費有迫切的需求。油電混合動力汽車目前已經在日本新車銷售中超過了常規汽油車。日本在電動汽車和氫燃料汽車發展上的努力將繼續拉低日本的石油需求。
中國在過去的二三十年里經歷了較快的經濟增長。2014年,中國石油(7.220, 0.00, 0.00%)消費量達1106萬桶/日,占全球石油總需求12.4%,并在2015年超越美國成為了世界第一大石油進口國。然而,中國經濟增長在2014年后不斷放緩。產能過剩、老齡化與結構調整對高能耗企業的發展帶來了嚴重的制約。中國石油需求增速逐步下滑,2014年為4%,但仍是全球石油需求增長的主要動力之一。
印度的情況略有不同。目前印度是位居美國、中國、日本之后的第四大石油消費國。印度未來經濟的發展將提升對于基礎設施的需求并推動其工業化,因此石油需求仍然有很大的提高潛力。美國能源信息署預測,2012至2040年間印度石油消費量將以3%的世界最快復合年均增長率增長,并將在2025年超越日本。同時,EIA還預測2020年印度將成為世界最大石油進口國。
除了石油需求,各國亦有各自的石油戰略和商業儲備變化趨勢。
美國的石油儲存分為戰略儲備和商業儲備。美國戰略石油儲備規模居世界首位,但由于供應過剩,目前企業的商業石油儲存遠遠超過戰略儲存。到2016年3月,美國的石油儲存已經超過2.4億噸,超過300天的進口量,其中戰略儲存約占1/3,商業儲存占2/3。從2013年第四季度到2016年2月,美國石油總儲存量呈現上升趨勢,增幅為15.62%。目前美國原油庫存已激增至上世紀90年代以來的最高水平,預計未來美國石油總儲存量仍將持續上升。
日本的石油儲存分三個層次:國家石油儲存、法定企業儲存和企業商業儲存。20世紀50年代,日本的有關法律就規定了企業的石油儲存義務。1974年日本加入IEA,建立了政府石油儲存。日本石油的總儲量中,原油儲存占80%以上。日本的石油儲存量比較平穩,但2015年第三季度以來,石油總儲存量呈現下降趨勢。
歐洲國家的石油儲存量自2008年以來一直處于平穩狀態,從2014年第四季度到2016年2月呈現上升趨勢,增幅達到9.44%。未來OECD歐洲國家的石油儲存量會繼續上升,石油產品儲存增長更明顯。
2014年11月21日,中國政府首次公開戰略石油儲存規模。中國國家統計局表示,國家石油儲備一期工程已經完成,在4個國家石油儲備基地儲備原油1243萬噸,相當于大約9100萬桶。截至2015年年中,國內共建成8個國家石油儲備基地,總儲備庫容為2860萬立方米。利用上述儲備庫及部分社會庫容,儲備原油約為2610萬噸(約1.91億桶)。根據美國能源信息署的估計,中國希望到2020年建設完成可以容納至多5億桶石油的儲備設施。除了國家戰略儲備外,中國企業也一直在建立商業庫存,以對沖油價波動的風險。美國能源信息署認為,中國大型國有控股石油公司的商業儲備容量在2.5億至4億桶之間。
在經濟危機8年后全球經濟仍然復蘇緩慢,而脆弱性較高的新興市場國家經濟受到的沖擊更加嚴重。為了應對金融危機可能產生的短期劇烈金融和經濟動蕩,各國央行爭相采取經濟刺激政策,試圖延緩并減輕危機對經濟的負面沖擊,財政赤字和債務水平被不斷推高,進而引發主權債務危機和金融市場的大幅動蕩。在危機中暴露出的金融系統危機激發了各國更嚴格的監管政策,金融機構被迫縮減信貸規模、降低杠桿。
在企業層面,由于對未來不確定性的擔憂促使非金融機構減少長期投資。這些短期正確的決策卻將在長期影響經濟增長潛力。在應對氣候變化的壓力下,未來石油需求增長恐怕將更加缺乏動力。
基于此,IEA預測全球石油需求將在2020年以前以1.2%的年增速增長,顯著低于之前的預測。